罗斯特夫与圣埃蒂安大战一场,打得难分难解

  文 / 续祥(大象佛学图书馆)

  痛苦这种情绪,我IM电竞博彩平台想每一个戒律精严的IM电竞博彩推荐人都曾经面对过它,甚至正在面对它。

  有的人因为它的存在开始反省自己,纠正错误,从而脱离苦海。

  但也有人把痛苦当做检验自己持戒的圭臬,觉得自己越痛苦,做的牺牲越大,戒律就持的越好。

  于是痛苦就成了他们修行生活的常态,因为没有意识到痛苦的持戒是有问题的,所以痛苦也从未离他们而去。我想,第一种人应该理解了“痛苦”的真正意义——它让人在痛过一次后,能够发自肺腑的反省内观,看到先前没看到的缺点和不足,从而积极改变以避免下一次的痛苦。

  真正的修行人敢于正视痛苦,接受痛苦,他们靠痛苦增进修行,又靠增进修行来战胜痛苦。

  如果你电竞博彩平台推荐是第一种人,我首先要恭喜你,其次要告诉你,你可以走了!我的这篇文章是对第二种人说的。

  ----------每一条分割线都有它特殊的使命……

  

  在说正文之前,我想先来讲讲我的持戒之路。

  我刚开始学佛很不愿意持戒,甚至经常诽谤戒律。

  因为那时的我信奉个人实现和自由意志,总觉得戒律是对自己的捆绑和折磨,总觉得自己做不到持戒也不需要持戒。

  但几年的荏苒光阴让我在几经波折中发现:五浊恶世之内,凡夫心智之中,根本不存在自由意志。

  我当下的每一个念头都是不由自主被外境影响的,甚至可以说是被外境挟持而生的。

  所以根本不存在一个完全不被外在环境所影响的自由“意志”。

  任何人的心和境都是一起成立的,而如果这个世界不存在真实的、不变的境,那么与之对应而产生的心就不会是真实的。

  因为不真实,随时都在变动,所以我们无时无刻都要做选择。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说人生就是一堆选择题。

  不过在我看来,人生与其说是选择题,倒不若说成是一堆念头编织的一个故事,这些故事让你确信了一个个尘世中的存在,并在它们间做选择。

  所以现在的我觉得只有成道者才有资格说自由意志,

  一来他知道事情发生的一切因。

  二来他知道事情发生后的一切果。

  所以他能做到不昧因果;只有如此,才不被因果的力量挟持,达到真正的自由。

  想明白这一点后我问师父说:我们凡夫没有天眼通,怎么样能够也不昧因果呢?

  我师父的回答简单到我哭笑不得:持戒啊!

  我怀着极恐的心情细思下去,想到自己退堕不堪的定力、遇到的几多逆缘,终于在几天后清晰的意识到了戒律重要性,并随后努力行持,这期间发生了很多有趣又有料的体验。

  佛陀说:“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欢悦,因欢悦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乐,因乐便得定心。

  我现在不敢说有定心,但欢悦的法喜我还是切切实实的尝到了,也正是经由它们,我才稍有底气写这篇文章。

  看过我前篇文章《为什么你越精进越痛苦》的读者可能已经猜出我的套路了。

  没错,越持戒越痛苦的原因和越精进痛苦的原因大致相同:你根本不知道戒律和精进的正确定义,而且你很有可能自己对它们胡乱定义了一番。

  其实这一点更可怕:如果你胡乱定义了戒律,你的持戒之路一定会更痛苦。

  因为一颗糊涂中不了解真相的心,总是会创造百千种自我折磨的故事,犹如一个癫狂的瞎子总会摔得头破血流一样。

  一切不正确的知见,都是让问题复杂难解的根源。要解决问题,咱要先把问题分析清楚。

  既然不明白戒律为何物是大的苦因,我们再来看看因为它造成的一些小苦因=7个具体认知误区

  如果觉得膝盖中枪,请加倍认真的看完全文,虽然因为我文笔烂,这个过程一定很痛苦,但总会对你有点好处。

  1.不明白持戒的定义瞎持戒,出了岔子还觉得是持戒的问题;

  2.不明白戒律的真实意义,就觉得自己不需要戒律;3.觉得自己根本做不到不犯戒;

  4.持戒让自己产生负面的情绪;

  5.心平何劳持戒(把这句话当回事的人都是在“以理费事”“以理碍事”)

  6.自己守不住,就以为别人和自己一样守不住。(先以自己的情况去揣测别人,再根据有限的观察对对方做出定义是很脑残的)

  7.觉得戒律泯灭人性,不靠谱。

  鸡鸣早看天,抓住时机求发展;水近先得月,紧跟形势上台阶。

  中了吗?

  而如果你以这些错误见解作为持戒的基础的话,肯定还会引申出更多错误的见解。

  你以为自己不用持戒,你以为自己坚持不下去持戒,你以为……

  我很好奇,哪里来的自信让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重要的事说三遍!

  哪里来的自信让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哪里来的自信让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哪里来的自信让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哪里来的自信呢?=源自于无知的自信

  就像文章开头我说的那样,很可能你并不知道什么是戒律,却以为自己在持戒。

  现实生活中遇到这种神逻辑居士,我从来都是敬而远之的,不过在文章中你谩骂的吐沫星子也飞不到我脸上,我 自然可以有恃无恐的写下去。

  其实非但戒律,我们对一个概念、一个理论、一个方法的认知大致分以下六种,当然还可以往细了分,但仅仅这六步很多人都没概念。经常有人把它们混为一谈,把熟悉当做理解,把理解当做掌握。

  他们的持戒之路就是因为这些模糊的幻觉,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对一个概念和事物来说,不同的认知程度就代表着不同的行动力和收获。

  我们很多人对戒律的认知仅仅停留在知晓(知道戒条的存在)还没有到理解(知道戒条为什么存在以及戒条的存在和我有什么关系?)就直接投入到使用了。

  跳了这么大一步,肯定是要扯着蛋的。

  所以我经常说一些人是“无明持戒”。即:在不了解或完全不了解戒律为何物的情况下就嚷着持戒,一旦遇到挫折而有痛苦情绪的出现,就觉得是因为戒律导致的,对戒律甚至是佛法的信心立刻崩盘。

  其实不是戒律伤害了你,而是你的 无明背叛了你,因为不了解,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方法和信心,我们的种种痛苦也会因此而生起。

  而接下来,我将倾尽所能,争取解除你的痛苦。

  怎么解除呢?当然是帮你扔掉过去对戒律的破碎认知,重新定义戒律,并从中找到持戒的正确姿势。

  提升自己的认知,才能驱动更正确的行为,也只有正确的认知才能带来正确的行为,如果认知的高度达不到目标的要求,你所有的选择也一定是错误的。无论它们看上去多么正确。

  让我们重新定义戒律

  有时候我们搞明白一个概念不是什么,它是什么就不言而喻了。

  1、戒律不是束缚你的绳子,是提醒你的镜子

  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同样是一堆侓令条约,佛教戒律和世俗法律何不同?

  戒律是一面无形之镜,法律是一捆有形之绳。

  戒律存在的目的是让个人知罪、认罪、悔罪,而遵守与否,都由个人决定,没有外力的约束和制裁,所以从中得益与否,也是个人决定的。

  而法律存在的目的则是降低群体的生存和合作的成本,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

  所以法律是一个群体的共识和公约,遵守与否由不得个人意志的左右。

  二者从出发点到自身的架构、作用的方式都有天壤之别。

  所以和守法不同,持戒靠的是自觉自律,正确姿势是从了解、认识、认同、再到饯行,中间没有一点的扭捏和难为。

  持戒中永远要记住:戒律只是提醒你什么不该做,真正控制住欲望的是你自己。

  2、戒律不是牢笼,是温室

罗斯特夫与圣埃蒂安大战一场,打得难分难解

  记得我八岁那年的暑假是在姨婆婆家过的,她家以养殖草莓为生,也是在她家的地里,我生平第一次见到了“大棚”这种东西。

  当时我问姨婆婆:这个塑料棚子又热又脏,你们当初为什么要搭它?

  姨婆婆说:不但我们家种草莓要搭大棚,村里所有种草莓的都搭了大棚!

  “我们正是利用大棚对温度、水肥等环境因素进行有效的调控。所以大棚栽培可以提早草莓收获的季节和提高草莓的质量”

  也正是大棚的存在,帮助草莓抵御了严寒和酷暑,虫鸟和风霜,让它们可以安然无恙的活下去。

  现在回想起来,戒律不是和大棚一样吗?

  一样都是为了给众生的成长创造条件而存在的吗?

  我们有时候之所以会把戒律当做是牢笼,是因为自己有本来想犯戒的心,就像大棚里的草莓为了勾搭野草使劲想要伸出头去。

  其实,只要好好修行,你会发现戒律妨碍不到你,只会推着你往修行进步的路上走。

  就像大棚能够培育出甜美的草莓一样,我们佛性里,本来具有的优秀品质,也都能透过“戒律”活泼起来

  这样的戒律,其实越多越好。

  3、戒律不是围城,是护城河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持戒的人总是对自己的持戒有一种“莫名的乐观”或者说是“无明的乐观”。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来他们自身烦恼重,没有一个好的主观持戒条件,二来他们的工作纠缠多,也没有一个好的客观持戒环境。

  但即便如此,他们对自己的戒行清净还是有一股迷之自信,总觉得持戒没什么,自己自制力强,肯定没问题!!!

  我只想说:大哥,持戒不是减肥不吃饭,自制力有个毛用?

  持戒靠的是正确、深刻的认识产生出的戒体,和依靠戒体对戒条的有力践行。

  而他们这种无明的乐观作用不过是高估对自己有利的可能性,以及低估障碍而已,说到底,是一种来自于无知的自我安慰和自我麻痹。

  修行需要的是正确的知见、清净的戒体,而不是自己忽悠自己。

  每一个清净的戒坛,都能通过戒律的仪轨,将佛陀以及祖师大德的智慧、悲心和愿力还有求戒者的希求心凝聚成一个即非物质也非精神的“戒体”,和比丘们的生命融为一体。

  这个戒体的功能就像一身上好的铠甲,一条宽广的护城河,能为我们阻挡很多不必要的伤害和麻烦,对于每一个真心修行的人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

  再让我们谈谈戒律的必须性

  戒律的制定者是谁?=圆满清净者

  戒律的受持者是谁?=求圆满清净者

  戒律其实就是佛陀把自己的威仪行持等种种善法抽象出来,再一一具象成条文,方便我们受持。

  而持戒好的人正是通过按照条文采取行动,才把佛陀的威仪行持生动的再现出来

  毕竟要通过修行去契合佛性真理,是有一定规律法则的,而作为过来人的佛陀,就慈悲的把这些规律法则费神费力的提炼成戒律。

  从这一角度来说,戒律之于修行,就好比格律韵脚之于诗词,招式套路之于武术,音律之于音乐,节气之于务农。它们可以为我们的目标提供帮助,甚至可以说我们必须得到它们的帮助才能达成目标。

  在这个世界,我们做事情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按照套路和规则来,小到做饭、弹琴、 等百般琐事,大到治国安天下等大事。

  而在持戒这件事情上,你按照套路做到什么程度,你就是什么程度,所以某种意义上,戒律就像穿衣服。它不能立刻让你成为你想成为的身份,但它会引导你获得某种身份,以及自我与他人的认同。

  就算我刚才说的都是扯淡,你还是应该持戒。

  即使来生不存在,即使我们用最实用的眼光来审量,可以肯定的是:佛陀的戒律还是可以帮到你,至少对你无害。

  1、协作角度

  每一个持戒的人,身上都有两个实用主义承认的优点:

  1、道德上靠谱

  2、行为上可预测

  因为你持戒,别人知道你不会贪污,你不会潜规则,你不会结党营私,你不会散布各种小道消息,你非但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自我辩解,因为你靠谱,你对人好,你自律,在协作当中,你是令人放心的,别人更愿意跟你协作,你在协作当中收获的利益就更大。

  2、健康角度

  这一条已经有无数的前车之鉴,写的人也很多,我就不画蛇添足了,把这一条摆出来震震场面就行。

  一定还有别的角度,但我最近智商欠费,,,,欢迎补充。

  不过我还是要告诉对这一条感兴趣的人:当你选择信仰一个宗教时,首先应该摒弃的,就一定是有用论!

  持戒的方法论

  很多问题之所以难解决,并不是因为问题本身难解决,而是因为解决问题需要的资源和前提条件不具备。

  1、摄心

  妄心若摄,分别不起,爱憎自无。种种恶业,何由而生?故《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从定发慧。”当知“摄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无漏学,断除贪嗔痴,则诸恶不起,自能众善奉行。故“摄心”二字,岂独挽救人心,维持世道;果能摄心一处,无事不办,日久功深,菩提可冀。——虚云大师

  这一条技术难度略高,而且上手与否得力与否很难说清楚,所以就有了下一条。

  2、质疑念头

  追本朔源很多时候我们想要犯戒的冲动,都来自一些莫名情绪的鼓动,为什么说是莫名的呢?

  因为我们往往在还不知道这些情绪是什么的时候就对它们做出反应了,或者压抑它们,或者陷入它们,某些角度来说,压抑它们也等于陷入它们=因为你把它当真的了。

罗斯特夫与圣埃蒂安大战一场,打得难分难解

  如果你留心检视情绪,你会发现它们根植于错知错觉,因为根本上是错误的,所以每一种情绪都有偏见的成分。

  当你再有犯戒的冲动时,不要纠结于现象条件,或者试图用持戒的念头来进行打压,这样往往会徒劳无功,顶多斗争一阵后缴械投降,甚至会钩带出来破罐子破摔的念头,犯戒时恶念爆发的更厉害。

  你应该回到你的心——在念头上下功夫,找到最初引起动荡的那个念头,质疑它的存在,并且从这一念头为立足点,向好的方向望去,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解脱烦恼或者更好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安静、绵密、细致的觉察每一刻自己的起心动念,让自己的觉知犹如溪水流过鹅卵石般经历这些念头,不投入它们,也不试着塑造它们,更不想评价它们。

  一任它们轻轻的流过,流远,直至无迹可寻。

  其实一念心用来遵守戒律、遵守原则,和一念心用来犯戒,所耗费的能量相差无几,但结果却有云泥之别。所以我们不要做一些白费力气的事情。

  你们可能会说:每次我想制止自己犯戒的冲动都很辛苦,但随顺这个冲动却觉得很容易很舒服,为什么你说所费的能量相差无几呢?

  因为你用力的地方和方式错了。

  首先你要清楚,自己犯戒或者想犯戒不是因为自己无能、堕落、邪恶,而是因为自己被无数的错知错觉包裹了,因此被诱惑和鼓动,但你并没有错,你只是被迷人的幻想迷惑了而已,所以你要对自己慈悲,不要用罪恶感折磨自己,而对自己慈悲的基础,就是了解我以上所说的这些。

  认知是行动的根基,了解是慈悲的种子

  犯戒与否,并不能说明你品质好或坏,只能说明你此刻是迷还是悟,因为你的存在都只是一个误解,试问一个误解,何来好和坏的分别呢?

  其次,持戒的动机对于戒体的坚固、心行的坚忍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在《杂阿毗昙心论》中,对于持戒的动机有其中归纳:

  1.悕望戒悕即悕求。望即期望。谓求生天及余善处。坚持禁戒。是名悕望戒;

  2.二恐怖戒谓畏堕恶趣。畏恶名称。坚持禁戒。是名恐怖戒;

  3.三顺觉支戒谓随顺七觉支。庄严其心。坚持禁戒。是名顺觉支戒。(七觉支。即七觉分。谓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舍觉分。定觉分。念觉分也。);

  4.四清净戒谓无漏戒。能离烦恼染垢。是名清净戒。(无漏戒者。即声闻缘觉无漏道品所发之戒也;

  毫无疑问,四种动机的力量,是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第四种是最厉害的。

  但我相信一定还有很多种动机,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了。而从这四种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来,力量越大的持戒,越不是在追逐局限性的利益,而是在趋向更加庄严的境界和果位‘。

  经由以上讨论,我们可以进入终极问答了:持戒持不好甚至越持越痛苦是什么问题?

  往小了说是方法和技术问题;往大了说,是能力和认识问题,别管什么问题,绝不是态度问题。

  就算是态度问题,也可以在认识上解决掉,但你如果尝试跳过认识直接在态度上修正自己,无异于一颗草莓种子想要跳过被阳光、肥料、泥土等围绕的成长阶段,直接变成一枚草莓。

  最后的两个声明

  1.首先要向大家忏悔表明,末学实在并没有资格向大家介绍戒律,只能说是借此因缘,审视和检讨自己,顺便和大家共勉。

  其次向大家声明:我不是在讲戒律,我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小沙弥,连四分侓都不能看,怎么敢说自己能讲戒律?我通篇文章只是在讲自己学习戒律的心得而已。

  中国目前宏传戒律的大德很多,尤其是平兴寺的界诠法师,堪称翘楚,对戒律有信心有向往的话,大家大可以去亲近,末学在这里只是作为一个摆渡人,用自己拙劣的文笔把我所理解的戒律对大家走作一个作很粗浅的介绍,希望能将污浊此岸的人们摆渡到清净的彼岸。

  就算我没这个能力,好歹也能令他们知道还有一个和此岸有云泥之别的彼岸存在,并且我会尽量用文字的描绘为他们重现出彼岸的美好。

  2:我写的所有文章并不求震撼别人、感动别人,我只求让别人知道我的发现,为别人多编织一条思路,多提供一种可能,用一句很好理解又恬不知耻的话来说:为别人开眼界。

  但所谓开眼界如果不是走过心、烧过脑、并作用于行动,充其量只是你看到过的一场风景,稀薄的存在于你的记忆中,被时间慢慢风干、吹散、碾碎,最后一粒尘埃都不剩下。

  知道很重要,做到更重要:不论你知道多少知识,懂得多少道理,如果不能和自己的需要、弱点、毛病、动机、愿景等等产生联系,那些知道永远与你无关,

  拾人牙慧,你永远学不会怎么吃饭,不自己断两把勺子烫两次小嘴(我烫了无数次)你还想学会吃饭?吃奶粉去吧!

  而唯一能够缩短知道和做到之间的距离的,我想也只有践行了吧。

  在践行中我们才能不断的加深理解,对知识的理解,也是对自己的理解,毕竟心外无法嘛。

  通过更深的理解我们又可以获得更强大的行动力,再以此行动力加快践行加深理解。

  如此周而复始良性循环,任何美好的境界都不会离我们太远。

  但如果你连知道都没有,又谈何做到?所以多读书还是重要的。

  正是经由学习,戒侓,才在我心里面从令我讨厌不堪的概念转变成为我解脱之路的奠基石。

  最后絮叨一下

  我们常说一个人读过的书会塑造他,其实岂止是读过的书?见过的人、爱过的人。听过的话,说过的话。乃至于你昨晚上看过的非诚勿扰,都会用你觉察不到的力量把你的观念、认知、选择倾向等潜移默化的改而换之。

  可怕的是,一百个看非诚勿扰的人中,很难有一个人意识到这一点。

  生命有限,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不用看他说的,只看他把时间花在哪里,从这一点来说,戒侓也是每一个佛教徒应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草会乱长,人会乱想。

  吾生也有涯而烦恼欲望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则殆矣。

  想说的我都说完了。

  下载正果佛学APP(微信号:putizg),阅读佛法经典,聆听梵音及大师开示,与众多同修一起修行精进

网友留言(6 条)

  1. 郑健冰
    郑健冰 回复Ta
    、健康角度  这一条已经有无数的前车之鉴,写的人也很多,我就不画蛇添足了,把这一条摆出来震震场面就行。  一定还有别的角度,但我最近智商欠费,,,,欢迎补充。  不过我还是要告诉对这一条感兴趣的人:当你选择信仰一个宗教时,首先应该摒弃的,就一定是有用论!  持戒的方法论
  1. 朱宇成
    朱宇成 回复Ta
    ,不同的认知程度就代表着不同的行动力和收获。  我们很多人对戒律的认知仅仅停留在知晓(知道戒条的存在)还没有到理解(知道戒条为什么存在以及戒条的存在和我有什么关系?)就直接投入到使用了。  跳了这么
  1. 邓磊翔
    邓磊翔 回复Ta
    果尝试跳过认识直接在态度上修正自己,无异于一颗草莓种子想要跳过被阳光、肥料、泥土等围绕的成长阶段,直接变成一枚草莓。  最后的两个声明  1.首先要向大家忏悔表明,末学实在并没有资格向大家介绍戒律,只能说是借此因缘,审视和检讨自己
  1. 郭霞英
    郭霞英 回复Ta
    ,了解是慈悲的种子  犯戒与否,并不能说明你品质好或坏,只能说明你此刻是迷还是悟,因为你的存在都只是一个误解,试问一个误解,何来好和坏的分别呢?  其次,持戒的动机对于戒体的坚固、心行的坚忍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在《杂阿毗昙心论》中,对于持戒的动机有其中归纳: 
  1. 张伟雄
    张伟雄 回复Ta
    自己。  2、戒律不是牢笼,是温室  记得我八岁那年的暑假是在姨婆婆家过的,她家以养殖草莓为生,也是在她家的地里,我生平第一次见到了“大棚”这种东西。  当时我问姨婆婆:这个塑料棚子又热又脏,你们当初为什么要搭它
  1. 邓军雪
    邓军雪 回复Ta
    ,从这一点来说,戒侓也是每一个佛教徒应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草会乱长,人会乱想。  吾生也有涯而烦恼欲望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则殆矣。  想说的我都说完了。  下载正果佛学APP(微信号:putizg),阅读佛法经典,聆听梵音及大师开示,与众多同修一起修行精进

发表评论